必去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皇宋锦绣 > 第六百八十八章 庆历七年

第六百八十八章 庆历七年(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北宋这样做,只是被动的,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可是实际上,在之后的时间之中,北宋的发展丝毫都不慢,并没有因为定海军的倾销,而走入到停滞之中。

这跟北宋本身比较开放,工商业都非常发达有很大的关系,同样的,定海军也没有进行搜刮,他的倾销,是做了一定的考虑,有一定的底线,到了一定的程度,不会肆意扩张的。

高速的发展,带来的是收入的激增,各方面的社会都比较稳定,底层生活不下去的人民,逐步被定海军更高条件给吸引,只要愿意去劳动的,都有一口饭吃,而上层,只要勤劳就会有收益,社会矛盾开始缓和的,因为土地兼并而出现的问题也缓解,特别是幽州的收回,给北宋民众带来了巨大的成就感,以前,如同梦魔一样的辽国,就这么的被打败了,北宋成为了整个东亚第一的势力。

这带来的变化非常的巨大,无论是从实质上面的收益,还是从成就感和国民满意度上面,北宋都是不错的,社会矛盾被明显的改变,再加上一些不错的管理掌握着朝堂,整个朝堂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这个发展的势头,一直都在延续,在三司做出来报告和计划,准备明年更好的发展之后,很多聪明一点的官员,已经认识到了将来,从事哪一个方面,更加的适合。

土地掌握在了民众的手中,虽然大部分都是大户和地主,可是这些人,绝对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哪怕一件事情真的好,也需要一定的好处才可以。

这个扣子不能放,北宋政府不会给他们更多的好处,因为这是无底洞,甚至某种情况下,给了他们好处,这个好处到底有多少,能够落到实处,这就不知道了。

北宋之前是没有钱,好容易挤出来的钱,大部分都会支持一些农田水利建设,这就如同叶清臣那样,在从赵信哪里获得了足够的资金之后,直接就投入了北方农田水利建设。

这样的投入,或许最大的好处,是落到了大地主的身上,可是普通的民众也可以获利,最关键的是,这是一劳永逸的事情,一个农田水利的修缮,最少可以坚持很长的时间,比如说几年的时间,同样的,对于自然灾害,也是一个缓解。

现在,水利工程的修建,到了一定的程度,再修建,也没有太多的好处,反而耗费巨大,这种情况下,这些钱就可以投入到补贴的领域,这个领域必须要刻意的控制,比如说,多放在最底层的身上。

时间,就这么的快速的过去了,从高层到地方,整个北宋主流的声音就是建设,无论是农田水利建设,还是各种铁路的建设,总之,只要争取到一个,对于地方的发展就是巨大的,而财富的增加,也带来的商业的继续繁盛,这是一个两全其美的促进。

庆历七年到来的时候,北宋的各方面的情况都非常好,大量的资金投入进去,并且展现了效果,铁路因为修建的关系,还没有显现,可是之前的铁路,加上农业的投入,已经初见成效,北方和西北,大量的新增土地,造成了收入上面的激增,这些都促进了北宋的各方面向好,有钱了就好办事,不用拆东墙补西墙,不用8个盖子盖10个瓶子,就算是一些庸才,也可以游刃有余的治理,跟别说,北宋的官员,基本上的管理都是在水准之上。

扶植和支持底层的民众,一亩地不用多了,几十文的样子,就可以产生效果,200万贯,就可以支持最少4000万亩的土地,哪怕这些土地,能够增加半石的产量,对于整个北宋来说,也是一个促进。

当然了,按照西北的数据,对于上田来说,提升或许不明显,中田提升个1石,下田提升个1石半,也是可以的,这样的提升就非常明显。

北宋看中的不是这些,投入到这些底层农户的资金,更多的是为了穿针引线,如果,整个北宋,超过9亿亩的土地,都可以达到西北的产量,整个北宋的粮食产量,将会上升到一个可怕的高度,而不是现在,平均亩产,恐怕连2石都不到,粮食在很长时间的,成为了北宋的制约。

完全不应该出现在北宋这个时间段的计划,就这么的被三司发扬光大,别说是三司还有沉量资金,就算是没有,集中整个国家的财富,用于时间差,投入到大型的建设之中,对于整个国家的提升也是明显的,这是后世的套路。

历史上,解放之中的中国,就是这么做的,很长一段时间之中,利用工农业的剪刀差,借助着农业补贴工业,然后集中资金开启工业,并且完善了整个中国的基础话工业,为之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