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去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皇宋锦绣 > 第五百一十六章 远洋海船

第五百一十六章 远洋海船(第3 / 4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赵信是研究历史,曾经也在网上跟一些人吐槽和讨论,可是在造船业和航海业,有一个跨越式的发展之前,这种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这也是中国的悲哀,在很多的领域上面,中国早早的就发展到了一个相当高的程度,后世很多的愤青们,在网络之上都感觉,只要向前,就可以更进一步,可偏偏没有。

中国独特的条件,让整个大陆已经足够广大了,一般的王朝,并不愿意迈向海洋,没有这个主观的想法,船舶的发展,当然不能更进一步。

赵信的出现,实际上,让北宋越过了这一步,更加适合远洋航行龙骨,直接让船底更加适合海上航行,可是要达到目的,还需要验证,只要这些体系,达到设计的要求,更加适合海洋,那么使用上去是一定的。

赵信知道的,只是网络上看到的一些资讯,并且根据一些图片的东西,自己了解的力学方面的知识,做出的设计,不懂得造船的前提下,必须要依靠船匠来改变。

台湾地处的地方,每年都会遭受台风的天气,就算是到了21世纪,也是恶劣的天气,对于这些土人而言,他们的技术水准并不高,根本无法抵挡台风,当巨大的死伤之下,他们选择了比较安全的所在,远离海边的高山,也因此,形成了后来的高山族。

500人是一个合理的数字,不必会遭受更大的围攻,而寡不敌众,也不会因为人员太多,而带来补给上面的巨大压力。

就算是只有500人,距离也相当的近,在定海军,会有5艘2000料海船组成的船队,对他们进行补给,他们也在台湾初步的站稳了脚跟,建造了一个定居点。

实际上,赵信如果有时间去一趟的话,可以给哪里具现几个棱堡,那才是防护能力最强大的堡垒,那就可以大大的增加的防护强度。

在远洋航船有一定保证的之前,赵信基本上不会选择乘坐海船,大宋的大型福船,虽然性能出众,占据了这个时代,绝大多数的海船市场,可是危险性太大了,平底的海船,一旦深入到海洋,很容易遭到狂风的侵袭而侧翻,这也是郑和早在明朝就不远万里前往非洲,却没有发现近在咫尺的大洋洲的根本原因。

船匠们,更加熟悉的是中国式帆船帆船,只能够一点点的修改的,一部分,只是修改了一些简单的子系统,一小部分承担不同的实验目的。

沿着海岸线,慢慢的前行,其中经过一些的大型的国家,获得交易和补给,中国帆船可以慢慢的前行的,万里,只是一个接力的过程,时间问题而已。

可是没有更先进的海船,面对着蓝色海洋,越来越庞大的风浪,平地海船根本不具备哪怕200海里左右的海洋跨越。

相对而言,顺着海岸线前往东南亚都比较的稳妥,反倒是更近一点日本航道,更加的危险,原因就在于深入海洋。

从东南亚向大洋洲,虽然最近的地方,只有几百海里,在郑和下西洋的时间,顺着东南亚一路向东,哪里极为贫瘠,没有多少人烟存在,不能获得补给,也就不能继续下去航行。

从这个意义上面说,明朝没有发现大洋洲,也是一个必然的现象,明王朝海船,没有一个深入到蓝水的能力,只有几百海里的深海,可能就是一个天堑一样的存在。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