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去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皇宋锦绣 > 第四百五十一章 造船厂

第四百五十一章 造船厂(第3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通过关系,把其中的大工都给囊括了之后,又开始把手伸向了淮南东路和西路,耗费了不小的人情和资金,终于勉强的把造船厂的架子给搭了起来,组成了定海军造船厂。

这个在未来,在中国海洋史上,甚至是世界海洋史上,都有重要的意义,写下了浓重一笔的造船厂,早成立之初,真的就是一个草头班子,别说是跟江南著名的造船厂相比,就算是一般的大型造船厂,这里也比不了。

最高级别的大工,只是拥有过,协同建造一艘800料海船的经验,独立建造只是一艘300料的船只,还是河船,跟海船一点关系都没有。

在河船最高的吨位已经达到1000料的时候,300料的海船,换算成吨位只有100多吨,最多能够算是庞大的海船船队上面的辅助船只,甚至不存在单独出海的问题。

听起来,非常的不靠谱,甚至连这个工匠,都没有这个自信,没一定可以制作出,适合下水远洋的船只的前提下,已经是赵信能够找到的最合适的造船工匠了。

在一百多年之后的南宋末年,在已经危及的关头,必须要向海上逃走了,宋朝的官船都没有,都是征兆的民间船只,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讽刺。

赵信当然没有想过,在北宋官面上,找到几个大匠,可是一些合格的匠人,还是可以的,赵信的目的,只是搭建一个合格的,能够生产船的造船厂,并且依靠着定海军的优势,逐步的扩大这个造船厂,在逐步的摸索之中,建造出适合的船只。

这样虽然是有些慢,在整体而言,或许未必会慢,工匠的水平,实际上跟固执程度是相适应的,在大名府的铁匠作坊,还有定海军的炼钢厂,除了牛大力这么一个天赋异禀的特例之外,其他铁匠师傅们,接受新鲜技术更快的,往往是那种中层次的匠人。

那些人,本身就是在大匠的指导之下生产,听从命令,服从指挥,已经成为了一个习惯了,换一个人,换一个方法,本能抵触的情绪就比较少,他们在做了之后,就容易发现出好处,也就可以更好的掌握。

同样的做法,在造船上面,依然可以执行,相对于现在的造船技术,赵信所拥有的,其实是在几百年的变革时间,通过战争和死亡,逐步累积下来的东西,要接触起来,并不容易。

赵信首先需要的,就是一个合格的工匠,一个不错的团队,一个可以真正的开工,利用各种的工具,修建船只的一个造船厂,只有把这个架子搭起来,真正的开工兴建,才能够在兴建和研究之中,不停的改进,形成真正的发展。

这个看起来,只有几十个工匠,一两百帮工的,传统的造船的设备,几乎很少的造船厂,却成为了定海军海洋探测的开始,这个雏形都不是的造船厂,成为了定海军迈向海洋的第一步。

这个时代,北宋对于海洋不重视的,可是因为海洋的蓬勃发展,一些关键的地方,还是有水军。

比如说,在南方的市舶司,还有北方陆地关卡,从海贸过来的货物,都会分别通过这两者,缴纳税负了之后,再进入到北宋正大光明的销售。

因为收费的关系,一些水军巡防营还是有的,他们巡防的区域并不大,大部分都是在河流的入海口,或者是一些重要的岛屿的位置,相对于巡逻海洋,更多的是巡逻河道。

这些巡防营船,总不是民用的吧,海州这边就有一个巡防营,附属于巡防营的,就有一个小型的造船厂,说是造船厂,实际上,恐怕只能够制造几十料的小船。

不过这个修船厂,只是因为各种设备的不完善,而无法修建更大的船,工匠什么的,都是有经验的,这是赵信最为看重的一点。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