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去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国势 > 第189章 军事演习

第189章 军事演习(第2 / 2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平心而论,国防军在这两次大规模的战斗中,其战略思想和部署都是对头的,正确地指导思想是作战胜利的基础性保障,但这并不等于说,有了正确的战略胜利就可以手到擒来,相反,不在战术上压制住对手,纵然取胜也是惨胜。仅就对俄一战为例,国防军士气是高昂的(由于是为国作战,爱国主义激情和民族情绪空前高涨),作战品质也是顽强的(将士们在零下20多度的天气中卧冰尝雪,长途跋涉而毫无怨言),但在战术素养上,与俄军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巷战这个环节上更加暴露了这支年轻部队的弱点。

根据前线指挥官地战况总结和经验教训:数万国防军将俄军团团围住后损失并不大,甚至在总攻开始后国防军依然损失微小,但在随后解决城里负隅顽抗的敌人时,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城破之时,国防军兵分数路朝城内挺进,此时进军的秩序已出现了混乱,到处可见各自为战的部队,所幸外围依旧保持了强大的兵力才没有造成让俄军趁势突围的危险后果。在巷战中,国防军将士英勇无畏,猛冲猛打,但效果并不好。仅仅为了攻克敌人在一处隐蔽的小楼后地重机枪阵地,就付出了近两个排地伤亡,后来不得不专门调集迫击炮手才干掉。本来国防军有一样巷战利器――手榴弹,但很多士兵是初次上战场,十分紧张,对城内敌人的抵抗情况估计不足,稍微有点动静就把手中地手榴弹扔出去。爆炸声此起彼伏,声音虽然蔚为壮观,但真正杀伤的敌人却微乎其微,很多时候只是因为自己紧张而把风吹过的动静都认为是敌人潜伏在那里而白白损耗一颗。要不就是炸中了老乡的牲畜、家禽,自然在这种情况下误伤自己人,误伤百姓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根据后来统计,攻城战中,国防军一共消耗了个手榴弹,只打死打伤敌人179个,平均60个手榴弹才消灭一个敌人,而自己人被误伤的达到了200多。老乡和牲畜被误伤的也有100余起,换句话说,给敌人造成的伤亡还不如给自己造成的大。战斗结束后,为了照顾军心,凡被本方误伤的,一律对外宣称是战斗中英勇阵亡(还包括炮火准备时被本方炮火误伤地),以免挫伤士气,但几个高级将领心里都清楚。为此还在秦时竹面前检讨了自己。

至于老乡的误伤,相对来说好解释一点,打仗嘛,枪弹无眼总会有损失。中国的老百姓是世界上最温顺、最通情达理的百姓,一听说是打俄国鬼子造成的,都把帐算到了俄国人头上,国防军是自己的子弟兵自然不好责怪什么,等到后来国防军下拨专门款项用于赔偿民众损失后。老百姓早就忘得一干二净,纷纷慷慨的表示,打鬼子嘛,这点损失不算啥。国防军会同民政部门,好说歹说才算是让民众接受了补偿款。无一不是感恩戴德的情绪。自然,人分三六九等,也有几个不要脸地要冒称损失企图讹诈钱财,被富有正义感的街坊邻居发现后。立即扭送官府,挨了国防军的军棍后都老实了,不仅吞下去的补偿款吐了出来,还结结实实的被重重罚了一笔,广大民众无一不拍手称快。

通过这件事情的处理,秦时竹和国防军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中国自古以来从来没有听说打仗要赔偿老百姓损失的。内战时期是如此,抵抗外敌侵略时更是如此。国防军地做法开了历史先河,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虽然耗费了一些军费,但“仁义之师”的声名被民众牢牢记在了心里,再次招募士兵入伍时,各地的报名都踊跃了几分。

都说巷战是最难打的,但巷战也是一块试金石,折射出了国防军战斗力地欠缺――在连、排级合成作战时配合不熟练。大规模协同作战时。步炮协同不熟练。应该说,我们也不应该苛求这支年轻的部队。毕竟很多士兵都是经过了短暂的速成训练后匆匆忙忙上了战场,在这样激烈的战斗中,在高达三成左右地战斗减员面前部队依然不垮,依然能保持进攻势头已经属于超常发挥了。因此,这次大演习目的很明确――各集群的合成演练。战术上去了,配合娴熟了,一个排可以发挥两个排的战斗力,否则两个排就只有一个排的战斗力。俄军的战术素养给国防军上了生动的一课,虽然对方是战败者,但如果不从战败者身上汲取长处,下次作战本方也许就是失败者了。

为了加强部队的合成水平,大本营绞尽脑汁,一方面抽调有经验地部队、老兵到各个部队示范,另一面就只有请外来的和尚念经--大量聘请外国教官。由于德国顾问团几乎全程观摩了整个战役,因此战事告一段落后,大量的德国军官涌入了北疆。在作战中失败的俄军以酸溜溜的语气说,国防军得到了德军的大力协助,因此才有这样的表现,有的俄国报纸更是宣传国防军中有大量地德国部队,打败俄军地不是中国人而是伪装成中国人的德国人。这些猜测自然是无稽之谈,但也引起了各方地好奇心,国防军发出观摩演习的邀请后,各国都派遣了顾问团前来视察,只有俄国属于例外。

德国顾问在秘密报告中骄傲地宣称:……整个中国北疆国防军经过我们的调教,已逐渐成长为德国版的中国部队,打下了鲜明的德国特色。他们的武器装备和我们是一样的,服装后勤也模仿了我们,作战思想和战术素养更是在我们的直接灌输下发展起来……由于中国人特有的勤劳刻苦和民族感情,这支部队的战斗力上升很快,虽然还不能与欧洲各陆军强国的部队相比(他们打败的仅仅是俄国二流部队,与俄国一流部队还有差距),但比得上其他国家的军队,我个人估计是超过我们所有殖民地部队的水平,只比日本部队稍微差一点……更要紧的是,由于我们的努力工作,整个部队对德国都颇为倾心和友好,这对于我国的远东战略是大大有利的,参谋人员和高级军官都能认真的听我们讲解,有些甚至专门为此学习德语。经过秦将军的推荐和我的考察,我相中了几个优秀的青年军官准备送回国培养(比如白崇禧、张治中、傅作义等),他们的军队教育总监(指总政治部主任蒋方震)曾经在帝国考察过军事,并在国防军中(指德国国防军)担任中级军官,也极力赞同去德国学习军事。丝毫不夸张地说,由于我们的工作,中国人首选的军事教育地从日本变成了德国……

演习一开始是举行隆重的荣誉授予仪式,根据秦时竹的请求,袁世凯授予北疆国防军以“祖国之盾”的荣誉称号,陆军部代表专程宣读了表彰宣扬,称赞国防军是国之干城、民国柱石,等国防军总司令秦时竹接过荣誉状后,整个仪式进入高潮。被授予此称号后,国防军将以盾牌形状为国防军的专用识别标志,大本营已设计了一系列以盾牌为主要形状的符号,可以用来标识。比如,国防军的主军徽就变成盾牌中镶嵌一颗五色五星(民国的军队标志),而各兵种系列就以盾牌为衍生标志,盾牌三分之一处有一横线将盾型分割成两块,上面部分为兵种标识,如步兵为两杆步枪交叉,炮兵为火炮图样,军医为十字图案,下面部分则为部队番号。日后,北疆国防军的军旗图案取代了陆军的20星旗和海军的青天白日旗,成为中国国防军的通用军旗,此为后话,暂且不提。

演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以营级单位为示范,在锦州郊外一处经过特别处理的模拟地演示巷战能力和连、排级合成作战;第二是以第11师为主要演习部队,展示步、炮、骑的协同作战;第三是大规模陆军集群之间的攻防对抗,以11师、14师和23旅为蓝方,以12师、16师和26旅为红方,双方在锦州附近进行争夺。场面依次由小到大,要求逐次升高。正式演习前还有一个技能考核的垫场,并不列入正式的对抗项目,主要是平时训练的成果展示,包括射击、投弹和越野跑。原本秦时竹还想将突击队的本事展示一下,被陆尚荣以保密为由否决了,只允许他们以大本营特别警卫队的身份参加一些普通的对抗项目。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